1950年,刘爱琴踏上了祖国的土地,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新中国的期待。她从苏联回国,想起了儿时在汉口生活的点滴,那些低矮的工棚、破旧的阁楼,还有婆婆家的小院,一幅幅记忆在她心头浮现。
在一次乘坐专列的旅途中,刘爱琴与刘少奇一行人抵达了北京的丰台站。她跟随父亲走出车厢,心中沸腾着踏上祖国土地和见到亲人的喜悦。周恩来率领其他领导人在站台上迎接,他笑着握住了刘爱琴的手,热情地称赞她长大了,欢迎她回国。
刘少奇走向一位俊秀的中年妇女,刘爱琴看到父亲与那位妇女拥抱后,向她介绍:“这是妈妈,还有你的弟弟,我之前有提起过。”那位妇女是王光美,而刘爱琴的弟弟刘允若,被亲昵地称为毛毛。
展开剩余84%刘爱琴安顿在中南海,父亲的家中。空旷的大房间四壁洁白,典型的中国式建筑,窗户门扇宽广。她一个人住在这里,感觉寂静又清冷。房间内有一张单人床、一张桌子和两把木椅,墙角摆放着一个脸盆架和脸盆。这一切井然有序,简洁而整洁,刘爱琴感受到了家的安逸。
接下来的几天,她在这个环境中睡得十分香甜。
刘少奇深知女儿的性格和需求,因此安排了她在师大女附中当教师。尽管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普通老师无异,但他要求刘爱琴按照严格的标准生活和工作。刘少奇坚信,严格要求是对女儿真正爱的体现,希望她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。
对于刘爱琴来说,父亲的安排是无法选择的。她感受到父亲对她的爱,同时也感受到了被规范的生活方式。
王光美理解刘少奇的苦心,尽管她笑着对丈夫说:“爱琴从小就经历了很多,现在回来,一切慢慢来……”
“她的衣服也需要换一换,看看她穿着,不像模样!”刘少奇不满地评论道。刘爱琴在出国前,他让她做了两套衣服回国穿,但她却选择了两套西装裙,与那些穿制服的人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我今天要带她去学校,她将成为一名普通教师,衣着要朴素。”刘少奇补充说。
刘爱琴不情愿地换下了西装裙,按照父亲的要求穿上了列宁服:带偏襟、吊兜、腰系带子。
她随父亲走进北京师大女附中的校长室。
刘爱琴在校长面前坐下,认真听父亲对校长说:“她来这里有两个任务,一个是教俄语,另一个是学习中文。在教俄语课时,按照老师的要求;在上中文课时,按照学生的要求。她虽然是我的女儿,但请不要对她迁就。”
校长了解了刘爱琴的任务安排后,高兴地表示:“十分欢迎刘爱琴同志到我们学校任教!”
刘少奇点了点头,继续说道:“她将负责初中两个班、高中一个班和业余班的俄语课程,每周总计18个小时。至于工资……”
“我们会确保她能够维持生活所需的工资。”刘少奇迅速补充道。
“不过,也要保证不低于其他教授俄语的老师的工资水平……”一位老师好心提议道。当时,俄语教师按课时标准每月800斤小米薪酬。
“不必了,只要能维持生活所需就行了。”刘少奇坚定地再次强调。
从师大女附中回来后,刘爱琴感到很委屈。她觉得自己和其他老师从事相同的工作,为什么父亲只允许她得到一半的薪水?她思考了几天后,终于忍不住问父亲:“为什么您不允许我拿800斤小米?我做的工作和其他老师一样啊!这不公平。”
“你刚刚回国,工作还不如其他人熟悉。你还需要继续学习,学习中文,学习其他同志的工作经验,了解中国的情况,所以在薪水方面不能与其他人相比。”
“我不明白……”
“现在,我们仍然在进行全国解放战斗,需要支持巨大的战争开支。政府要支付前政府留下来的数百万军政公务员的工资,以维护社会稳定。政府有经济困难,你是我的女儿,首先要为国家着想,这是你的责任。”刘少奇向女儿解释道。
因此,刘爱琴的工资被设定为每月400斤小米,比其他同类工作人员少了一半。除了教课之外,她还需要跟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语文课程,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,专心听讲,以尽快弥补她在延安只上过一年小学的不足。
由于从小在苏联长大,刘爱琴的中文水平很低。有一天,她拿着学生名册,竟然读不出一些人名的发音。刘少奇得知后,对她说:“你应该住在女附中的教师宿舍,多花些时间学习,不要住在家里。”随后,他找来毛泽东的著作《中国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